展望2022, 六大发展趋势勾勒工程建设行业数字化发展蓝图

本文作者:李邵建,欧特克软件(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及大中华区总经理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见证了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快速发展,也目睹了行业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而做出的创新变革。纵使在后疫情时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在不断快速反应、重新调整和持续优化后,依然取得了稳步增长的优异成绩。根据住建部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为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1%,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为社会提供了超过5000万个就业岗位。

但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供应链中断等诸多外部因素,与人口老龄化、生产效率不高、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内部因素仍然共同制约着行业前进的步伐。对此,国家以及各地政府正在积极通过各项政策引导并帮助行业应对重重挑战。2022年1月,住建部印发了《“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以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为动力,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等目标。

这对工程建设行业而言,意味着新的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智慧建造为技术手段的新型建造方式,正悄然改变着工程建设行业的全产业链。由此,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工程建设企业开始聚焦于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建造方式,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数字化发展和创新变革。

而面对后疫情时代的远程协作环境和日新月异的数字化世界,我们需要通过前瞻性的洞察来帮助我们规划企业数字化发展的路线图,并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来解决行业面临的种种挑战,以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球数字化技术发展的推动者,欧特克认为,以下六大发展趋势将在2022年引领整个工程建设行业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

通过可视化实现产业融合。新冠疫情带来的深刻影响让我们意识到,团队远程协作的办公方式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建筑师和工程师而言,交互式设计的可视化将可以弥合物理距离并开辟新的机遇,由快速发展的扩展现实所打造的虚拟世界将成为新的工作环境,而这种工作环境更具沉浸感和成本效益。它可以简化复杂项目的管理难度,让设计团队可以体验建筑环境和原型设计,譬如测试外墙的能源性能和可施工性,项目演示也将变得更令人印象深刻。同时,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在项目设计之初就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考察和交流,审批也将变得更快。而更具吸引力的视觉化平台还将有助于相关利益者共同设计未来的城市环境,包括从单一空间结构设计乃至到整个城市的布局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欧特克公司近期宣布收购扩展现实解决方案供应商The Wild,其中包括同名解决方案The Wild和IrisVR。通过此次收购,欧特克将有望满足工程建设行业对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并在整个项目交付周期内为工程建设行业的客户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数字孪生对业主的重要性显著增加。当业主面临如何重新设计、重新使用或翻新改造他们的建筑物或资产的问题时,数据将提供答案。有了数字孪生技术来跟踪和分析各种材料性能和建筑结构的数据意义,业主和设计师们可以为他们的下一个项目获得极具价值的洞察力。这项技术的应用还意味着,更多的业主将建立一支具有数字孪生经验的内部建筑师和工程师队伍,或者雇用外部公司来提供这项服务。而这也将使建筑和工程企业更多地扮演运营的角色,与客户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并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同时,数据收集和分析也将成为受工程建设行业所欢迎的一项专业技能。

自动化技术是解决劳动力和供应链困境的关键。自动化技术将逐渐成为工程建设行业在建筑材料和技术工人短缺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和建造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缓解行业所面临的劳动力挑战和供应链僵局。设计100座建筑会有100种不同的设想,但随着企业对自动化技术的投资和应用,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设计和建造工作将由自动化技术来完成,这在工程师短缺的情况下尤为关键。自动化技术解决方案在基于规范的设计方案中会越来越有价值,为建筑师和工程师节省了手动评估项目参数所需的时间,使他们能够更专注于使每个设计与众不同的创造性工作。

加强对隐含碳的关注。当涉及到总体碳排放时,工程建设行业在解决运营碳排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行业对隐含碳排放(在提取、提炼、制造和移动材料时产生的排放)的关注较少,而隐含碳正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更大因素。幸运的是,在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所讨论的主题之一,就是让人们意识到重工业和隐含碳需要立即予以关注,并将可扩展的解决方案作为全球减排战略的一部分。全球许多建筑企业和材料生产商响应了这一呼吁,制定了强有力的路线图,在全行业范围内做出减排承诺,并对绿色钢铁和碳捕获水泥等新型工业生产流程进行了改进。

对于设计师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专注于在真空中减少隐含碳,而是在项目成本、总体碳排放、材料浪费、甚至水资源之间进行综合权衡,以整体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此时,数字化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对于建设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基础设施、配套供水系统和绿色建筑来说就至关重要。

正因为如此,欧特克进行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收购。 Spacemaker利用人工智能帮助建筑师、规划师和开发商快速评估影响建筑可持续性的场地规划方案。Innovyze开发专业的解决方案可分析水利基础设施状况,为客户提供智能的水务解决方案。它们都还有助于显著减少未来建筑的碳足迹。

物联网让建筑更具韧性。气候变化给基础设施的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那些贯穿整个建筑物的系统方面。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且多变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考虑基础设施的设计,并要及时更新建筑规范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环境。譬如,工程建设行业被要求创建更智能、更高效的建筑,并且其选址还应避免对未来气候的破坏。而物联网将在这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物联网可以有效避免生产流程中的多余步骤、减少浪费、优化库存管理、助力能源管理和节能、延长资产寿命并提高劳动力安全等。

例如,利用物联网,我们可以查看摩天大楼在地震中的表现如何以及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也可以通过物联网了解到公寓住宅的空气质量水平等等。而建筑商、业主和城市管理者也希望通过物联网技术来更多地监测和评估建筑物的性能,帮助预测和预防问题,更好地设计未来的智能建筑和智慧城市。

制定用于远程和混合办公企业的数据战略。可以预测的是,远程办公或者混合办公的工作方式在短期内并不会消失。这对于那些需要满足跨家庭和企业的网络远程协作,而同时又要保持知识产权和客户数据安全的企业提出了独特的挑战。因此,拥有必要的数据战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就要求企业需要进行适当的投资来部署必要的工具、保护措施和工作人员。

以前专注于封闭系统的 IT 人员将需要了解如何强化自身的网络安全,以帮助客户提高其数字数据流的安全性、可信性和受保护程度。一旦有了这些改变,整个行业将会变得更高效灵活,也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共享工作信息。

不可否认地是,数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工程建设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欧特克正也在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解决方案帮助中国工程建设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未来,欧特克还将继续携手整个行业生态圈,持续为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和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共同推动中国工程建设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压力测量及压力传感器的全球发展史

压力是我们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压力是否满足实际要求,将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我们生活之中最常见的压力数据如:天然气进户压力是:2000Pa,如果压力过高就会出现打不着的情况;自来水末端供水压力为0.14MPa,压力过高将有可能造成爆管情况发生,压力过低,将有可能造成居民用户不正常情况;还有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汽车胎压,汽车胎压不正常,有可能造成汽车爆胎现象,如果在高速公路上爆胎,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情况的发生。

压力与我们生活有着这么密切的关系,最早发现压力的现象人又是谁呢?大名鼎鼎的伽利略,他发明了注射器式水泵,他发现抽水机到10米之后,水将无法上升。

1644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切利发现,1m长的玻璃管内装满水银柱倒立后留下760mm现象,他称之为“真空”。

1648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听到托里切利和实验和伽利略的实验后,致力研究结果产生的原因,最后他得出水银柱下降的高度等于空气的质量,他用公式阐明了这种力量,他称之后“压力”。后来为记念他为研究压力所做出的贡献,将压力的单位定义为“帕斯卡”。

1843年,法国科学家路辛.维蒂(Vidie)发明了无液膜盒气压计,其以弹簧平衡代替液体来测量大气压力。弹簧在测量仪表中受压力作用而伸长。Eugene Bourdon(Eugene Bourdon公司创始人)使用Vidie的指示器方式。

1849年Eugene Bourdon(波登)获得用于更高压力的弹性金属曲管式压力计的专利权。 此种类型压力表目前还有广泛应用,其公司品牌压力表还有市场上有所销售。

1930年,Graeff(格拉夫)发明第一支压力传感器转换机构,在此机构中,膜片、弹簧或Bourdon管的移动量变为电量部分,压力膜片成为电容部分,指示器可动机构成为电位计分支。

1955年,第一个应变片提供综合式全电阻电桥,若把它粘结在膜片上,可看到中心和边缘的应力是相对的。

1965年,应变片的膜片连接,总会引起滞后和非稳定性。在60年代,Statham 提出第一个稳定性好,滞后少的薄膜式传感器。今天,在大压力的市场上它是主要的竞争者。

1973年,William R. Poyle获得以玻璃或石英为基础的电容式传感器的专利权。几年后,1979年 Kavlico的Bob Bell获得以陶瓷为基础的传感器的专利权,此技术填补了低压范围(薄膜不适宜的空缺)。今天,陶瓷膜片上带有电阻。这使此技术广泛地在非良好介质的用途中得到应用。

1967年,美国Minneapolis的Honeywell研究中心Art R. Zias(齐亚斯) 和John Egan 获得边界约束型硅膜片的专利权,开启了新的传感器时代。

1969年H.W.Keller获得网格式批量扩散硅芯片的专利权 ,此技术利用了集成电路技术的巨大进展成果。现代传感器的典型重量为0.01克,如果所有非晶态膜片具有固有的滞后现象,那么用今天的工具也不能测出其精确的界限。

1994年,日本横河(yokogawa)公司发明出单晶硅谐振式传感器技术,其稳写性获得市场的好评。

制造业如何迎战长尾供应链、如何应对B/C融合趋势?

过去几年里,我们可以清晰观察到高科技制造行业的「融合」——传统只有B端业务的企业,随着能力的增长、私域等渠道兴起,纷纷尝试直接接触消费者;传统单纯面向C端的企业,为了确保供应、加强管控,开始往价值链前端扩张,从管控一级供应商延伸至2级3级等供应商集群和多区域制造基地。扩大到全球视野,出海、全球化企业的融合趋势则更为明显。

另一面,高科技制造业的市场也在经历巨大变革,“多品类、小批量、多批次”成为行业的基本要求。从制造业生产的角度去观察,这意味着高频交易和复杂长尾供应链的挑战。

一面融合、一面速度,制造业的深刻变化企业应该如何化解,又能否变挑战为机遇?「微软行业新视野」力邀微软大中华区制造行业负责人刘嘉带来深度案例拆解,以庖丁解牛之刀笔,为我们分析案例客户遇到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

某颇受年轻人追捧的3C品牌,其销售网络、门店遍布全球。它面临的挑战包括:

全球供应链的备件管理效率不高,难以满足及时需求

全球各地的市场对售后、营销体系的需求不一致

当前客服体系分散,区域间配合不顺畅

刘嘉认为:“及时性越来越成为必须,探讨「是否」的问题为时已晚,现在应该直面「能否」。”

利用D365 F&O 及CE 的配合, 微软团队在6个月的时间内设计了一套全球备件端到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快速解耦重构了205个业务流程,升级507个业务节点,覆盖了全球24个仓储及配件中心。从而实现了全球备件管理的一体化,包括计划、采购、仓储、运输和逆向返回等各业务的有效集成。

刘嘉表示:“流程背后是能力。全球化的制造,既是生产能力,又是全球管理能力。”微软Power Apps 可以快速基于平台建设人、店、物、奖、促的管理能力,通过对标杆区域的业务总结形成可复用的系统功能。由于Power Apps的低代码开发特性,还可以很快地落地到所有市场。

刘嘉指出:“当消费者埋怨客服时,企业应该思考,我们有没有服务好客服?”事实上,售后服务是一个产品的支柱。利用D365 和MW的配合,技术支持人员可以通过Teams作为面向客户的接口,与客户和现场技术人员共同创建虚拟团队,使用网络视频和虚拟桌面共同讨论现场问题,并通过SharePoint创建知识管理体系。同时还可以实时查获系统中的产品状态,通过在不同区域内调货及在不同门店补货等方法降低库存成本或增加营收,提升运营效率。

其实这个案例背后还体现了制造业乃至所有产业当下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深刻变化——来自业务的挑战不再能被一个简单的产品化解。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解决方案,也就是从IT到DT的转向。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综合使用微软智能云矩阵四大服务,也就是Microsoft Azure、Microsoft 365、Microsoft Dynamics 365及Microsoft Power Platform低代码应用平台来系统完成数字化转型。

Prisma SD-WAN:提高SASE解决方案灵活性,赋能混合办公模式

后疫情时代,混合办公模式越来越普遍。随着行业逐渐复苏,员工办工模式不尽相同——一些员工想回到办公室,一些员工想继续远程办公,还有一些员工想采取办公室 + 远程的混合办公模式。根据近期ESG Research发布的一份报告,近四分之三的企业预计将在未来24个月内支持至少25个远程或分支办公场所。类似的研究还显示,62%的员工更倾向混合办公或完全远程办公的模式。因此,重新思考如何与员工建立联系及保障员工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企业开始采用融合安全性、零信任网络访问(ZTNA)和网络的安全访问服务边缘(SASE)来实现混合办公模式。

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Palo Alto Networks(派拓网络)发布了Prisma SASE的多项创新功能,其中包括按需分配带宽的Prisma SD-WAN产品面市。

Prisma SD-WAN:业内最灵活的SD-WAN解决方案

随着办公室恢复开放,返回的员工人数和所需带宽可能存在不确定和不一致的情况。目前的SD-WAN解决方案提供的按站点购买的带宽模式缺乏灵活性。网络管理员的操作复杂,这通常会导致分配带宽时超额配置,从而增加成本。另外,由于现有解决方案十分繁琐,且最初设计时并未充分考虑灵活和方便性,因此企业会需要用到多个不同的SD-WAN和安全产品,或是不得不将众多厂商的产品结合在一起使用。

派拓网络的 Prisma SD-WAN是业内唯一同时兼顾自主性、集成性和安全性的新一代SD-WAN。不同于复杂且存在安全漏洞的传统SD-WAN解决方案,Prisma SD-WAN凭借人工智能运维(AIOps)和机器学习(ML)能够自动将网络操作化繁为简,为企业提供领先的安全性和网络功能。

作为按需分配带宽的SD-WAN,新一代Prisma SD-WAN成为业内最灵活的SD-WAN产品,从而彻底改变了企业部署SD-WAN的方式。客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订阅SD-WAN服务并灵活分配到每个站点,减少高达45%的WAN成本。此外,企业现在可以轻松激活Prisma SD-WAN,将它作为Prisma Access的一个简单附加模块,以此加快SASE的部署流程。为了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派拓网络提供单独的Prisma SD-WAN和Prisma SASE套餐。

ESG Research首席分析师Bob Laliberte表示:“派拓网络的Prisma SD-WAN不断创新,推出了业内首创的SD-WAN部署模式——按需分配带宽。这将协助企业优化每个站点的资源,灵活分配、扩展或收缩带宽池,在提高敏捷性的同时将成本最小化。”

持续发展产业通路,大联大强势布局物联网

物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科技产业的新宠儿,也是全球化中互联互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领域。从资本市场的表现和各大行业头部企业的布局来看,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产业链已经发生了重要的结构性变化。

“上游企业布局下游的自上而下体系”和“下游逐步回溯上游的由下而上的产业链布局”特征已经开始显现。

从这两个特征来看,上游企业布局下游的自上而下体系更加符合产业的发展逻辑,因为上游的芯片、元器件原厂和代理商等构建了产业发展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去摸清相关脉络,工控网采访了全球第一的元器件通路商大联大控股旗下的世平集团(下简称:大联大世平)物联网解决方案事业部中国区总监刘汉,请他来为我们初步分享基于大联大在过去四十多年的元件器通路业务积累上,对于物联网未来的布局,以及他对于中国国内物联网发展的深刻思考。

四十载积累硕果,布局物联网新通路

正如我们开篇所写,越来越多的上游厂商开始布局物联网下游产业,从芯片、模组、终端以及方案,各家企业会依据自身的原有业务进行产业链和价值链拓展。

从业务发展来看,大联大控股在过去的40多年里,主营业务是芯片与元器件代理商。但是,物联网赛道的前景让这家百亿级美金的企业在5年前就开始入局相关领域。

“我们团队在过去五年里,一直都在思考如何面向物联网解决方案,通过新的价值定位和创新点,提升公司的前沿发展水平。”刘汉表示,“基于这样的想法,过去40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强化、深化产业通路上对客户服务的品质提升。这也与公司不断践行的‘全球服务、大而无畏;平台赋能、产能倍增;无缝交接、幸福企业’的企业愿景相契合。”

中国大陆地区有着全球最为优质的市场环境,并且从全球物联网产业来看,中国大陆也是物联网产业发展最为蓬勃的地区,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充满期待的。我们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主要分为思维层面和行动层面。

思维层面是指从服务延伸的思考开始,在元器件通路的基础上,如何前移我们的服务、进而拓展出新的产业链价值定位和主张。具体来说就是让原本属于下游的ODM和OEM厂商也成为我们的供应商,一起合作研发和推广新产品及解决方案去服务终端客户,把我们的服务能力和品质带到更为精准的细分市场。”刘汉表示

据了解,大联大世平与英特尔®合作,创建物联网聚合商角色,由英特尔提供技术,大联大世平提供管道,合力带动物联网区域市场的发展。

刘汉继续说到:“在清楚服务延伸的意义之后,再就是要有明确的价值定位。我们从优势厂商资源中去选择,英特尔作为我们目前的合作厂商,通过推广他们的技术和生态体系,加深我们之间的合作,形成我们产业价值定位的行动举措之一。

“找到价值定位之后,再就是我们的价值主张。首先是依靠我们强大的通路平台体系,通过内部已建成的数据化平台,从物流、仓储、金融,以及客户关系的维护保密,保证管道的高效流通,这是我们可以持续去服务客户的前提。另外,在过去市场发展经验上,我们也有丰实的原始积累,通过上游的芯片厂商到下游的集成商、独立软件公司乃至终端客户,我们可以去做整合市场推广。最后,就是资源上的细分市场聚焦。”刘汉说。

刘汉还表示:“除了思维层面,在行动层面,我们分为两步。第一就是要延续优良的DNA,通过强大的平台和管道通路的能力,我们能够在系统级解决方案上进行一些复杂程度更高的创新。另外,跳出原有固定思维,提升物联网系统级解决方案方面的专业人才匹配,加强组织的适配性也是行动的关键要素。”

强强联手,精细化耕耘

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逻辑中,场景化是极其重要的特性之一。以项目场景为前提的产品研发和解决方案落地是物联网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方向,但是要提供精准的场景化产品和方案并非易事。没有长期的技术储备和市场积累,企业要想在物联网大展身手非常困难。

“在物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会把中国这个区域作为主战场。英特尔的产品在过去以及现在,大联大将会持续经营,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帮助上下游往前再更进一步,让上游的产品和技术匹配到合适的垂直市场,让大家看到在各个不同垂直市场的应用,也能听到各个不同垂直市场终端客户的声音,我觉得不同环节所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但我们追求的是让上下游客户通过通路商的努力,做到共大、共好、求共赢,这也是我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与英特尔的强强联手合作模式是我们最关键的举措,这其实也是为了更有实力地去保证我们在物联网发展的速度。”刘汉表示。

笔者认为,在物联网的发展大趋势中,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联动是必不可少的,这也能够帮助企业提升整个生态的把握能力。尤其是在垂直行业方面,十分考验企业在对应领域的适应能力。

今年,大联大物联网团队将会在中国区重点布局5个方面,即4个垂直行业和1个平台能力。4个垂直行业是指:“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商显、智慧零售”,1个平台能力:AI Box。

“我们选定这4个行业,第一是基于我们过去的积累,第二是基于我们现在的生态资源,能够快速地搭建服务客户的平台。”刘汉继续说,“AI Box 是基于英特尔酷睿TM级边缘整机产品,强调在计算平衡、视讯编解、AI架构上的差异化优势,以英特尔 OpenVINOTM为主要软体栈,打通全球深度学习库与不同地域涉及边缘人工智能应用的通道,做出中间层有效率的硬件+软件的通路化产品。这个平台能力的发展时期不仅是今年,而且是未来几年我们主要深耕的方向。”

通过发展方向分析,大联大世平在物联网产业继续延续通路商的角色,笔者认为这是未来可期的。目前物联网的发展正是处于爬坡期,对于行业和企业来说,所面临的最大痛点之一就是找到适配自身业务的解决方案以及寻找更多的落地场景。

为了能够解决行业的发展痛点和阻力,体现我们的自身价值,大联大世平在未来将会围绕三个方面服务好物联网产业的客户。

首先,从全产业链入手,涉及芯片厂商、方案商、独立软件开发商、集成商最后到终端客户,我们会继续扮演产业通路的角色,并且通过物联网团队在解决方案以及系统层面的聚合能力,实现产业链的技术贯通。

第二个维度就是做到精准服务。我们对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各个技术层面和生态的理解,能够做到服务精准,让客户能够获得最可信的信息,获得性价比最好的方案。

最后就是生态方面,从我们企业文化中可以看到,我们一直在追求长期共存、共大共好求共赢,通过打通上下游通路实现产业赋能。

物联网未来的发展格局将不会是单打独斗,整合市场资源,聚合产业资源,上下游合力完善并优化产业链链路将会是企业下一步迈向千亿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方向。笔者认为,大联大与英特尔共同合作,通过串联上下游、坚守发展通路、助力解决行业痛点的方向将是推动国内物联网产业高速爬坡、飞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从制造到“智”造,中科视语助力加快工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4月24日,在北京科研院所人工智能领域前沿交流分享盛会“第四届AI未来北京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论坛”上,中科视语CTO赵朝阳围绕“工业制造向工业“智”造转变中的AI担当”主题进行了演讲分享,与华为、腾讯等十多家企业共同探讨数智化时代,AI催生更多创新场景应用。

赵朝阳在演讲中表示,目前,以数智化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兴起,人工智能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同时,我国作为工业制造大国,工业的数智化转型已为重要风口。中科视语智能制造事业部经过多年的深耕和场景落地,历经人工智能从感知到认知能力的升级,布局工业领域前沿研究,快速打通AI在制造业细分场景中的应用,打造面向制造业的高效率、低成本、规模化综合智能化升级的一站式服务。

深度融合AI,理解业务场景

中科视语凭借在“计算机视觉、多模态数据融合感知、视觉预训练大模型”等核心技术方面多年的积累,持续多层次,全面化升级服务体系,已经形成了以工业智能为核心的完整安全生产、视觉在线质量检测以及产线智能化改造升级解决方案,同时,结合云计算、物联网和5G等技术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搭建工业智能基础软件平台,以柔性工业视觉开发平台、工业智能分析平台为基础,面向工业生产制造环节,融合多维数据,提炼价值信息,以工业视觉检测为基础,面向企业生产质量优化服务,实现企业“决策智能、灵活联动、集中管理”的目标。

为加强智能制造等领域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中科视语打造了边云融合的安全生产智能监管解决方案。运用全链条自研的轻量化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建设安全生产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应急处置、系统评估等五大新型能力,推动安全生产过程中风险可感知、可分析、可预警、可管控,从而有效管控生产安全风险,提高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能力,降低事故的发生总量。

同时,赵朝阳说到,随着工业智造时代的开启,缺陷检测方式也在不停升级。为提升工业质检效能,保证更快,更准,视语推出工业视觉解决方案,基于深度学习AI视觉,结合光学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机械工程技术等,从定位、检测、测量、识别四方向辅助工业生产全环节。视语工业视觉设备可赋予传统电气自动化控制难以解决的环节,自行观测、思考、理解、判断以及控制的能力。实现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跃迁,拉动产业升级。同时结合视语产线智能化改造升级解决方案,可显著提高企业生产柔性与智能自动化程度,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提质。

赵朝阳介绍,未来将继续深耕技术与场景深度结合,发挥AI价值,以高精尖技术催生出更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推动安全生产、视觉在线质量检测以及产线智能化改造升级解决方案等应用的加速普及,加速工业制造向“智”造的发展升级。

未来工厂的智能搬运

很难想象工厂自动化系统中没有线性机器人的身影。线性机器人的应用涉及产品生产、组装或包装过程中的来料搬运,无论是作为拾取和放置单元集成到单台机器,还是集成到半自动化或全自动生产线中。但多轴系统的设计、配置、调试和编程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复杂、耗时的过程,且需要大量不同的接口。同时,始终存在的竞争压力以及降低成本和节省时间的需求加大了其应用难度。幸运的是,当前的数字化趋势也促进智能子系统的快速发展。

博世力士乐积极迎接挑战并开发出新的解决方案,使多轴系统的选择和产线集成变得更加简单易行:利用现代、直观的电子工具,我们可以帮助技术和施工专家在短短几分钟内找到一款适用的笛卡尔机器人。在数十年的应用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广泛的知识并加以运用。用户现在只需输入其应用数据,在此基础上便可获得关于适用的多轴系统的建议方案,包括电机、连接元件和能源供应等方面。然后可以通过3D实时预览方式在所连接的在线配置器中添加更多详细规格。力士乐多轴系统同时也可以作为带有预装软件的智能线性机器人提供给客户。

向导程序可直观地引导用户完成调试过程,驱动控制器在连接后可自动完成参数设置。搬运流程本身不再需要费力地进行编程,而可以通过拖放操作,与合适的功能模块相结合进行。此过程无需输入复杂的代码也无需专家帮助即可完成。

我们为此次取得的进展感到十分自豪。通过将一流的组件与创新功能相结合,线性机器人现已成为适用于众多应用的一种更具吸引力的前置装置。它们可以减少工程工作量并将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因而在流程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基于高效的未来工厂愿景持续开发搬运解决方案的同时,我们在传感器系统领域的开发工作也在不断推进。我们新开发的传感器补偿模块 Smart Flex Effector也会使搬运系统更加智能。这种安装于机械手上的解决方案融合了机器人的精度和手的灵敏度,为机器人和笛卡尔系统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

只需点击几下,未来工厂即触手可及。

作为全球领先的传动与控制技术供应商之一,博世力士乐致力于为各类机械和系统设备提供高效、强大、安全的智能运动解决方案。公司在行走机械应用、机械应用与工程及工厂自动化等领域拥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并且凭借其智能元件、定制化解决方案及服务,为实现互联工业创造完美的应用环境。同时,博世力士乐还为客户提供各种液压、电子传动与控制、齿轮、线性传动及组装技术,软件及物联网的接口。公司业务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与地区,拥有超过31,000名专业员工,2021年全球销售额近62亿欧元。

自197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博世力士乐已在北京、武进和西安建立了生产基地,截止至2021年12月,拥有约2,800名员工。

博世集团是世界领先的技术及服务供应商。根据初步数据,博世集团约401,300名员工(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在2021财政年度创造了约788亿欧元的销售业绩。博世业务划分为4个业务领域,涵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工业技术、消费品以及能源与建筑技术领域。作为全球领先的物联网企业,博世为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互联交通和互联工业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博世运用其在传感器技术、软件和服务领域的专知,以及自身的云平台,为客户提供整合式跨领域的互联解决方案。通过其产品和服务,博世为人们提供创新有益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打造互联生活。凭借其创新科技,博世在世界范围内践行“科技成就生活之美”的承诺。集团包括罗伯特 • 博世有限公司及其遍布约60个国家的440家分公司和区域性公司。如果将其销售和服务伙伴计算在内,博世的业务几乎遍及全世界每一个国家。这一全球性的生产、工程和销售网络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博世的长远健康发展建立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博世的研发网络拥有76,300名研发人员,遍布全球近12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软件工程师约有38,0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