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竞相入局的智慧养殖赛道有多香?

长期以来,养殖业界的投资力度较为薄弱,管理粗放、效率低下、成本较高、环境污染、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突出。对于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养殖业似乎更是难登大雅之堂。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养殖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早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对农业发展规划就提出在畜禽养殖上,精准饲喂、发情监测、自动挤奶等在规模养殖场实现广泛应用;“十四五”更是强调了提高养殖智慧化水平的建议;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0%以上和80%以上,提出构建现代化养殖体系,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畜牧业的应用。

养殖业的转型在政策的加持,技术的支撑下不断推进,智慧养殖在人们视野中逐渐活跃起来,不少创新的企业正通过科技来开辟养殖新路径。例如,近期,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增投资企业为海南云养牛科技有限公司,其经营范围包括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互联网销售;地理遥感信息服务;农业机械租赁;环境保护监测;兽医专用器械销售;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等。

10f94ae9113c015dc2c40c89b0d212ef.jpg

1、智慧养殖赛道火热

资本看到广阔的市场前景,对智慧养殖的关注力度持续提升,智慧养殖应用在畜牧、水产、家禽等多领域,其中智慧养猪是热门赛道。例如,百度、京东、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智慧养养猪业。

早在2009年,网易就开始投入养猪业务,采用全自动液态粮饲喂系统;百度提供了一套可利用“电子围栏”实时监测猪棚活动的方案;2018年,阿里推出了利用ET农业大闹,利用视频图像分析、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物流算法等实现智能养猪;紧接着,京东发布了“神农大脑”,整套智能养殖计划包括AI、IoT、SaaS三大板块,其中猪脸识别技术饱受关注;2020年,华为也推出了“南泥湾”养猪计划,实现智慧管养等,之后华为又推出“智慧养猪解决方案”,用AI赋能养猪业。

说起智慧养殖,跨界合作的案例比比皆是。除此之外,工业界更是不乏布局者。例如,西门子与新希望集团合作,为其提供10万余台自动化设备服务于新希望旗下的养殖场,双方还将开展数字化农牧业试点项目;施耐德电气ATV310变频器在智慧养猪场大展拳脚。(关于智慧养猪,可以点击阅读前文“养猪厂也开始内卷了,正在和大厂抢夺985毕业生”)随着养殖企业对自动化、智能化的投入,工业自动化企业在智慧养殖的广阔市场中将大有可为。

2、智慧养殖有多智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牧业的发展模式也产生了变革,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加持下,养殖业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智慧养殖是指利用各种传感技术、信息化环境监测技术、养殖环境控制技术、RFID无线电子标签标识技术、局域无线通讯技术等自动控制技术,集成对生物个体识别、环境信息智能感知、数据采集与转换、数据有线或无线传输、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处理,以及对生产行为的智能干预和精确、精细饲养于一体的养殖模式,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边缘技术、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13e67f891b65f2a82e8f461809833c7.jpg

物联网传感技术

通过物联网设备,可采集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甲烷浓度、光照度等多种环境参数并及时上传研判。

管理者也可通过远程控制现场设施设备,包括供暖、通风、光照等设备,提高管理效率。

RFID技术

通过RFID技术,可为每只动物建立电子档案,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疫病智能监测、预警和诊断系统,通过针对个体的远程传感、图像和视频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牲畜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疫病,给出预警信息和诊断方案,保障牲畜健康。

大数据

通过智慧养殖大数据平台,集成牧场全方位信息,无论是数量、分布、育肥存栏、疫情监测还是市场信息等多种数据,均可通过大数据平台一目了然,辅助管理者科学化监管,提供决策依据。

AI

近些年AI技术在智慧养殖业的渗透度越来越高,通过AI识别技术监测动物的情况。近期,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在邛崃市建设了智慧养猪示范场。以AI算法为牵引,依托于中国移动自研智慧养猪管理系统——对猪只生命周期的管理,结合视频监控系统、智能饲喂器等物联网设备及AI视频图像分析技术,实现盘点猪只数量和智能测量猪只体重的功能,节省了猪场人力,提高养殖生产效率。

3、颠覆与革新

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传统养殖业是一场巨大的颠覆与革新。(关于传统养殖行业的智慧化建设,此前我们专门针对奶牛养殖业进行了深度解析,可以点击阅读前文:深度解析|传统行业智能化建设调查-奶牛场篇)智慧养殖可谓彻底打破传统养殖“差不多”的思维弊端,传统养殖有着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只能依靠差不多的评估和判断,而智慧养殖借助新兴技术可以做到精确、精准、高效的发展。

智慧养殖必定是养殖行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未来的养殖行业将由分散经营转变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成为技术密集的行业。

有人说,养殖业跟制造业没多大区别,都是转型的过程,养殖业的发展也可借鉴制造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一步步做起。的确,智慧养殖如同智能工厂,是一门多学科、技术融合应用的产物,除了软件系统外,配套的硬件设施,需要丰富的现场操作知识,尤其是对特定应用场景的深刻了解。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生产知识,与技术相结合,才能打造出成熟完善的解决方案。

智慧养殖的市场虽大,不过也存在一定的阻力,相关软硬件受限于行业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场景的深入。可以说智慧养殖目前也尚处于摸索期,业内也统一的标准和方向,例如在数据的收集层面,考虑到设备的兼容性或开放性问题,数据采集的接口标准必须要统一,而现在很多设备接口并不统一。

如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一般,大多数养殖行业目前只经历了机械化到自动化的升级,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层面的探索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同时,对于中小养殖户来说要想生存下来,就要积极拥抱变化,转变思维。

SaaS,不要轻易丢掉“眼界”

企业级SaaS市场有望破千亿

服务商的产品却走得有点慢

艾瑞咨询《中国企业级SaaS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SaaS厂商数量达到4500家,SaaS用户数915万家。2022年,SaaS预计的市场规模将会超过1000亿元。同样,SaaS的火爆也体现在资本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刚刚过去的2月份,SaaS收获12起融资,平均不到三天就会宣布一个融资。

比较数据市场的“喜讯连连”,SaaS实际运用市场却面临重重问题。整体来看,厂商的交付能力显著弱于用户的认知,譬如企用SaaS最大的云ERP版块,不少客户反馈仍在采用短板筛选的方式做选择。也正因如此,企业SaaS整体服务满意率不高。“麻烦”和“不适用”正逐渐取代“人才匮乏”成为企业客户发展SaaS的困扰。

SaaS:

美好的框架,续费的重压

续费是SaaS产品的生命线。在这样的服务关系下,一方面软件的技术提升成为厂商的“职责”,从客户角度看,较之买断型软件的效益立竿见影;一方面,服务商也可广泛抓取客户的共性需求,快速完善产品。

但当SaaS产品做大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客户的需求多种多样,这些需求站在客户的业务特性上都是合理的,可完全实现的话,又会影响产品的标准化。

所以针对企业客户的诉求,服务商必须有所取舍。然而现实中,服务商对小型客户需求充耳不闻,对KA客户缺乏合理的沟通立场,并不少见。当服务的天平进一步失衡,这些占比74%的中小、成长型企业的客户会集团失声、循环流失,反过来使服务商变成了服务几家大客户的“IT部”。这并不是一个良性的趋势。

KA客户:

串联“数据孤岛”,

自研、中台再上日程

同时,站在大型集团的发展角度,一旦企业拥有自建数字化的能力,往往基于安全性和适配性的考虑,回归自研道路。例如在酒店行业,锦江的Wehotel、华住的“易”系列数字化矩阵、首旅如家的首客首享平台……而根据IDC数据,全球SaaS的市场规模已达到2000亿美元,而中国的SaaS市场仅占全球的7%,SaaS行业覆盖率接近90%。冲刺猛攻业内的龙头、大客户,不是服务商们的诗和远方。

服务商:

深度垂直+PaaS+阶段兑付

或成破局利剑

| 进击的“垂直玩家”:越专业越具发展潜力

首先,SaaS服务商需与实际业务有更强联系。SaaS企业的价值核心不在于软件兑付,而在把握技术业务化方向,这是其实一道“文科题”。比如,从自助化、管理端切入数字化转型往往更易实现更受客户欢迎,但这样的数字化转型是否匹配所有的客户?如何解决用户体感不清晰、收效评估困难的问题?垂直化的服务商,能调动更多资源从目的、周期、实现力给予用户建议。

| PaaS的“降维打击”:供需矛盾的另一种解

其二,SaaS服务商需更好理解客户的需求,提升业务高度。比如,一家订单来自全球各地,酒店遍布各个城市的集团酒店,如果要满足业务需求,需要定制几十种计算模型、结算比例,并且数据要和PMS、OTA、CRM打通。这样依托开发运维人力太过恐怖,那是否可以评估模块工具化的问题,让客户自己来实现?这也是目前所说的PaaS。

| 只谈“干货”: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受重视

第三,服务商应为客户之间的“信任关系”付出更多规划。商业角度的信任,一方面来自于行业以往的成功价值案例,一方面来自于短期的收益兑付能力。服务商将业务技术系统长期的实现,拆解成一个个可视的节点目标,同样是对客户负责的行为。

多向奔赴,驶向未来

SaaS服务,其实可以看作是针对企业的“共享经济”。企业化SaaS的发展,也离不开服务商与客户间的双向奔赴。利用这部单车“灵活”、“快捷”、“好掉头”的优势,淡化公司的“结构性迟钝”,提速企业发展,或许是比业务更重要的议题。

境外攻击威胁加剧,工业信息安全仍处“中危”水平

据央视财经报道,3月1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因零部件供应商受到“勒索软件”攻击,决定停止日本全国所有工厂运行。丰田虽已发布消息称3月2日将恢复生产,但此次停工影响了14家工厂的28条生产线、涉及约1.3万辆汽车的正常生产计划。

就在此次攻击后不久,丰田旗下子公司-日本电装株式会社遭遇疑似勒索软件攻击,大量内部资料被黑客获取,如果这一事件的性质属实,也意味着这是丰田供应链在短短两周内连续遭遇网络安全攻击。

除了此次电装被勒索,仅2019~2022年期间,丰田公司至少曾遭受过四次网络攻击。工业网络环境日益复杂,与丰田类似的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2021年网络安全评级机构Black Kite发布的一份报告曾显示,其调查的100家汽车制造商中,50%的汽车制造商和17%以上的汽车供应商面临勒索软件攻击的高风险。

信息安全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全球各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数据的价值进一步凸显,数据的窃取成为网络攻击的主要目的,工业领域面临的网络安全环境也愈发复杂。

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工业信息安全指数为53.7,处于“中危”水平,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安全事件。全国工业信息安全指数连续4个季度小幅上升,整体增幅达7.5%。

报告指出,境外对我国的攻击威胁持续加剧。2021年国家工信安全中心完成全国工业控制系统威胁诱捕网络部署工程,全年共捕获来自境外105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实施的扫描探测、信息读取等恶意行为超过600万次。

我国工控安全漏洞形势依旧严峻,2021年CICSVD新收录工业信息安全漏洞1504个,其中通用型漏洞1464个、事件型漏洞40个,高危漏洞保持高位。

2021年新收录的漏洞中,高危及以上漏洞共计964个,其中超危漏洞210个、高危漏洞754个,合计占比高达64.1%。

2021年新收录的漏洞涉及220个工控品牌产品,较2020年增长35%。从受影响产品类型来看,共涉及10个大类64个小类,其中工业软件、SCADA、组态软件排名前三。

在高利润和高回报率的影响下,勒索病毒、APT攻击、数据泄露等传统网络威胁持续向工业领域蔓延,勒索攻击等新型攻击模式不断涌现,严重影响工业企业的生产和业务运营。甚至有一些企业更是因此不希望将设备与外网连接,就是因为单位网络安全会影响到正常生产。

业界“知名”的“WannaCry”勒索病毒就曾致国际知名汽车企业停产,WannaCry波及范围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造成经济损失80多亿美元,中招电脑超过23万台,受影响用户超过30万名。

还有专门攻击电力工控系统的恶意软件“Industroyer”。黑客曾在2016年利用Industroyer恶意软件攻击乌克兰一所变电站,导致基辅等地区电力供应短暂中断,对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构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一系列新型攻击手段愈发成熟,冶金、能源、电力、天然气、通信、交通、制药等众多工业领域不断遭受安全攻击。

在今年3月10日,“匿名者”声称入侵了俄罗斯能源巨头-俄罗斯石油公司位于德国的分公司,并从中窃取了 20 TB 的数据。3月17日,由俄罗斯国家控制的石油管道巨头Transneft表示也遭受黑客攻击,导致79GB数据泄露。

一旦发生安全事件,不仅会造成设备故障、系统瘫痪、生产停滞,甚至还会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

工业网络安全需求快速增长

种种趋势表明,勒索手段呈现复杂化、专业化,高级别专业力量正在入场,大型企业成为网络攻击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合规与刚需的双重驱动下,全球工业互联网安全市场发展迅猛。

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制造行业客户在安全方面的支出占网络安全总体支出市场的16.5%,仅次于金融行业。

网络安全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的原因:

一方面,工业企业上云成为主要趋势,传统行业迎来数字化转型升级高潮,工业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工控系统的封闭格局,智能设备、工业应用、生产数据、系统运维都要与外网联通,增加了企业联网设备的数量,也加剧了对网络安全的需求。

另一方面,信息安全监管越来越严格,相关法律法规密集出台,诸如网安法、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等,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引导下,迫切需要相关产品保驾护航。

工业信息安全涉及工业领域各个环节,在OT与IT融合过程中,带来了产业结构和体系建设的巨变,如何有效防御网络攻击减少损失,成为工业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目前,我们使用的很多自动化的技术以及设备都主要是来自国外,部分企业存在安全意识不够强、防护措施不到位、技术产业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工业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良性发展。

当工业企业变成勒索攻击的头号目标,再通过支付赎金解决问题,就会产生恶性循环。很多企业更是只有在遭受病毒攻击后才会真正的加以重视,而在建设时却过多的强调解决目前阶段紧迫性问题,缺少系统性顶层规划设计,安全建设不能着眼于全局,缺乏必要的前瞻性和开拓性。

随着数字化的越来越普及,未来的网络安全环境将更加复杂,网络安全建设首先应从建设初期就同步介入,树立基本和正确的信息安全观。不能先做好数字化转型,转过头来再考虑信息安全。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与信息安全密不可分,要共同考虑。其次,应用先进的技术与最新的攻击技术对抗,因以开放合作的心态,与高校、监管机构、规则制定者、研究单位、客户等开展广泛的合作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