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助力电网应对绿色低碳转型挑战

——施耐德电气论道2022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

当前,在我国聚焦“双碳”目标的政策背景下,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清洁化、低碳化变革已成大势所趋。日前,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业及信息化部共同主办的2022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于8月27-29日在四川德阳成功举办。施耐德电气高级技术专家谌国松出席了本届盛会,针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分享了施耐德电气以数字化技术和智能设备为依托,助力电网应对绿色低碳转型挑战的真知灼见。

着眼新型电力系统机遇与挑战,配电网运营商面临角色转型

在能源、环境挑战日益严峻的今天,新型电力系统创造的可持续发展机遇十分可观,需求侧电气化的水平进一步提升,供给侧低碳新能源将大比例增加;这一转变也为电网带来了巨大的转型挑战。结合这一背景,谌国松在本次行业盛会上分享了题为《数字驱动,助力柔性配电网建设》的演讲,分享了施耐德电气以创新数字化技术驱动电力系统转型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论。

谌国松谈到,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将承载能源转型的历史使命,数字化技术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尤为关键。他指出:“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给电网带来了巨大的转型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电力系统迫切需要数字化赋能。此外,逐步向能源物联网形态转变的新型配网系统,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承担主导作用。”

他同时也指出,在这一趋势下,传统的配电网运营商的角色也将逐步向配电系统运营商转型。今后,配电系统运营商将面临负荷预测和发电预测更加困难的挑战,他们不仅要负责管理电网资产,还要对数据流、安全性等事项进行管理,并满足更高的分布式发电量和更高的需求侧电气化率等需求。

施耐德电气以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电网应对绿色低碳转型挑战

面对这些转型挑战,施耐德电气作为全球能源管理与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专家,可以提供低碳和数字化的绿色能源管理方案,以具备数字化能力的设备为基础,针对配电系统的典型需求,从高弹配网、智能运维、多元互动和高效用能等方面,助力提升新型配电系统的网架承载、运行控制、供电服务、运营管理等能力。另外,施耐德电气还充分利用全球的碳中和经验,提供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

谌国松谈到,施耐德电气的绿色低碳和数字化的能源管理方案可以 “多管齐下”地助力构建更加可靠、更具柔性的配电系统:

在硬件设备层面,提供以GM AirSeT、RM AirSeT以及SM AirSeT 全系列无六氟化硫开关设备为代表的低碳环保配电设备,助力设备低碳转型升级;

通过Etap静态安全评估、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以及应急电源快速接入等软硬件系统,统筹提升配网弹性;

将数字孪生与设备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实现设备的状态连续性监测、站室的可视化监测,状态预警,并提供运维辅助建议及虚拟现实培训,从而提升运维能力,降低运维成本;

通过EMA微网能源顾问实现微网调控,促进分布式发电、储能及用能设备的多元互动;

利用POEM数字能效系统实现能源供应、输配、消耗、排放的全流程监管,以及综合能源的全类型集成,实现高效用能。

多管齐下,绿色低碳技术赋能楼宇净零排放

谌国松还以施耐德电气在法国的新办公楼为例,阐述了施耐德电气利用绿色低碳技术赋能净零排放的卓越效果。该办公楼占地2.6万平方米,可以依托数字化工具进行主动能源管理,更好地监测能源消耗,了解不同行为导致的能耗变化。基于这些数据,自动化系统能够控制供暖、制冷和照明等系统应需而动,进而帮助楼宇大幅节约能源,提高能效。

不仅如此,该办公楼还配备了4000平方米的光伏板、2台风力涡轮机和电池储能,使建筑从“能源消耗”转向“自产自销”。此外,该办公楼还采用了施耐德电气的微网系统,实现了源网荷储的协调管控,并与周围的微网系统进行互动。

目前,根据LEED认证国际框架对建筑的环境友好评级,这栋大楼已实现了净零碳排放,其能耗仅为欧洲同类建筑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且仅需3至5年即可收回在低碳化和数字化方面的投资。

一直以来,施耐德电气高度重视中国“双碳”目标以及电力系统转型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机遇,并不断发挥数字化和绿色低碳的“双驱动”效应,持续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提供支持。谌国松表示:“未来,基于卓越的数字化能力和本土化优势,施耐德电气将携手更多合作伙伴和用户共创共赢,为中国的能源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抓住机遇,突破内卷:数字化以何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

借力于持续利好政策的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强劲,2022年前7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至去年的2倍多。与此同时,“建议研究新能源汽车在使用期间减少碳排放的效果、将汽车行业纳入碳交易行业范围、鼓励跨行业企业进行碳市场交易”等已作为两会提案被关注。汽车行业将据此有机会获得转型新能源的经济效益提升。

碳机遇、市场表现超预期……“忽如一夜春风来”,以新能源汽车为主要驱动力的电动化转型已成为各大主机厂商和零部件厂商的头等大事。这种一拥而上的态势,一方面是中国汽车产业积极创新,寻求突破的能力体现,也是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引发了行业“内卷化”严重的副作用。“零部件厂商价格比拼,排名激烈、竞争激烈、部件争夺激烈、锂碳争夺激烈,还有很多噱头的新功能在不断涌现”。除此之外,还有全球疫情持续、逆全球化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如何突破内外挑战,抓住产业机遇实现快速高质量发展?

2022年9月8日,在由ENI经济和信息化网与戴尔科技集团联合主办的“借力政策东风,布局‘双碳’机遇—数字技术赋能新能源汽产业智造加速”直播活动中。汽车分析师、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专家李学、戴尔科技集团售前系统工程部制造行业首席技术官林帆,分别就碳中和背景下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智能制造实践,以及新数字科技产业应用场景、产业智造加速新机遇等主题作了深入解读。

300多位新能源汽车产业数字化负责人参与了直播,并就“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趋势”、“产业解决方案”、“智能制造场景”等问题与三位讲师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和交流。

在以“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路线最新进展”为主题的演讲中,张翔为大家分享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路线最新进展、以及“我国汽车产业碳排放将于2028年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提前达峰”等宏观政策与汽车标准对动力电池的驱动力。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包括BEV纯电动、HEV混合动力、Plug-in插电式、E-REV增程式在内的不同技术路线概念以及代表性成果。

之后,张翔结合动力电池“容量增加,成本下降”的技术路线,介绍了“刀片电池、弹匣电池、无钴电池、无极耳电池、魔方电池、底盘电池CTC”的最新技术及发展方向。并在分析总结了全球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之后,提出“凭借能效高、零排放等能源优势,将促进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核心增量应用。在“2060碳中和”背景下,氢燃料电池汽车将助力交通运输实现深度脱碳”,而中国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也将呈现“产业提速、系统国产化、与柴油重卡平价”的发展趋势。

戴尔制造业行业首席技术官林帆在演讲开场,借助不同角度的数据和图表形象地展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内卷化”的现状,并分享了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林帆通过对传统制造业基于戴尔科技云平台在运营中心、工厂、全球设施全局洞察、渠道分销端实现的多个创新科技应用场景;以及某新能源车车、云结合的影子模式;软件定义汽车、云端分析等案例和趋势的介绍,提出以“新的应用程序和智能汽车变革业务,数据和AI提供新洞察,敏捷开发与持续交付加速改善”的方式,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快、人快我精”的汽车产业持续迭代闭环新模式。

作为数字转型基石的IT基础架构如何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林帆为大家分析了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框架以及汽车产业数字化整体应用需求,据此介绍了戴尔用以满足汽车行业数字化需求的一系列深度应用配套解决方案,其中包括:MES、EDA、SCADA、PLM/PDM、大数据分析平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敏捷开发平台、高性能计算,以及智能网联云端参考架构等。并通过戴尔科技集团在汽车产业的一系列案例对以上方案的应用场景和成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借助自身在新能源汽车企业多年的智能制造从业经历,李学为大家贡献了自身对于新能源汽车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和思考。他基于汽车行业微笑曲线涉及到的多个场景和需求谈起,提到新能源汽车相对于传统汽车有着更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包括智能驾驶、数字座舱、供应链协同、智能化生产,用户社群服务等等,这也为新能源汽车的个性化定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对产业供应链协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从事汽车智能制造规划工作多年的行业经验,李学首先介绍了在“硬向软转型、软向硬靠拢”趋势下的智能制造规划范畴:智能装备、IT与OT的整合、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并围绕“生产制造”环节介绍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资产运营”以及“业务履约”三条价值链涉及到的环节以及相应的数字化转型业务流程,包括:实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业务管理系统数据流深度集成;实现产品设计、工艺开发、工艺仿真验证和现场制造的一致性,并实现现场无纸化管理;实现用户下单、物料需求计划、供应商采购、物料IF/JIT/JIS入厂配送、库存管理等业务管理系统数据流集成;实现用户下单、订单排产、生产制造到整车交付的业务管理系统数据流集成。

之后,李学还就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业务场景、系统架构以及选型策略作了进一步的介绍。

在互动讨论环节,结合戴尔科技集团提供的“汽车产业配套解决方案具体配套的方式及性能”提问,林帆介绍了戴尔配套方案应对不同应用提供不同性能产品,以及结合客户预算和预期进行定制的操作方式。针对“不同业务流程数据集成分析的典型应用场景”的问题,李学以新能源汽车区别于传统汽车特定场景以及生产制造场景作了进一步的分享。

而对于“软件定义汽车趋势会不会导致汽车也成为快消品”的问题,林帆结合消费品的定义,认为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可以把新能源汽车视为“新型消费品”,但其又有一个与快消品不同的特点就其使用年限是在逐渐缩短。所以,他认为这也是一个可以持续讨论的问题。

事实上,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趋势。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契合了产业高速发展的需求,在帮助企业应对挑战的同时,产生的新业态和商业模式,也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和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