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复工率!复工复产胜利仅差临门一脚

上海疫情的初步缓解让大部分本地企业在久困之后看到了复工复产的曙光,那么现在复工复产的进度究竟如何?久疏战阵的企业们是否能够再次扛起大旗取得战疫的首场阶段性胜利?

从上海本土企业复工复产的数据来看,五一之后,在全市1800多家工业重点企业中,复工率已经超过70%。在昨天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首批660多家重点企业复工率已经超过90%。

在疫情逐渐向好的趋势下,笔者认为这个数字未来会让人更加欣喜。但是,在我们满怀期待的同时,也需要保持理智,企业复工复产背后是否存在我们没有看到的问题和困难。

为了深入了解自动化企业复工复产的情况,工控网联系了几家产业头部企业,有位于上海的企业,也有因上海疫情而停工的苏州、昆山、南通等地区的相关企业。

其中,施耐德电气在上海的工厂目前全部处于封闭生产管理状态中,工厂在严格执行防疫要求的同时,能够保持部分关键产线的正常生产。在物流方面,施耐德也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助和许可下,努力保障上海物流中心的运输。此外,他们还通过协调和借助在全国其他物流中心的资源,平衡上海物流中心的仓储及物流压力,支持订单交付。

作为头部企业之一的西门子也表示,公司各业务部门、制造工厂和物流部门正在通力协作,积极应对当前疫情带来的诸多挑战。在生产制造方面,西门子正积极恢复或扩大产能,提升本地供应能力。目前,西门子在上海的西门子(上海)电气传动设备有限公司、上海西门子开关有限公司和上海西门子线路保护系统有限公司等制造工厂都在满足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实行闭环生产,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交付需求。为解决原材料紧缺和物流的问题,西门子也在各个方面发力。一方面,西门子数控(南京)有限公司和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的供应链管理、产品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协同作战,加强供应链本地化,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加速产品交付。同时两家工厂也快速制定了更加灵活的物流解决方案,推动供应商管理升级。另一方面,西门子正在全面提升物流能力和弹性。比如:灵活调配国际货物入境机场、保障国内物流“最后一公里”、确保苏州物流中心长期容量等等。

另外,工控网也了解到,ABB机器人上海工厂也在封闭生产管理中。

除了上海本地的企业工厂外,上海周边地区的企业工厂也在稳步推进复工复产。4月19日,昆山首批60家企业复工复产,笔者联系到名单上的企业代表。他表示,昆山的工厂已经复产,只有住在厂区宿舍的工人能上班,产能理论上能恢复一半。但是,由于物流仍然断流,零配件进不来,成品出不去,实际生产恢复有限,仍处于焦虑之中。

其实从上述几家头部企业的回复可以看到,目前复工复产确实是在有序进行,但是在封闭管理的生产状态下,物流和供应链供给是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阻力。

早在4月26日,中国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舒驰已经披露,相比4月初,当前全国干线公路大动脉基本打通,运力运量指标持续向好,上海等重点地区物流保通保畅逐步好转,过度防控问题整改取得初步成效,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持续加强,全国物流不通畅的问题逐步改善。26日晚,上海商务委也发布了《关于市商务委外贸领域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受理范围的通知》,提出上海市已启动外贸企业《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申办工作,受理的企业类型中就包括保障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完整的重要物资进出口企业。

而过去了10多天,上海及周边地区复工复产企业的物流保障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十分明显的改善。

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近期上海的复工复产对于很多核心企业来说只是增加产能。据悉,部分上海核心零部件企业在复工复产前就已经采取了“自杀式”上班的措施,具体来说就是对重点项目进行监测识别,将一部分员工直接封闭在厂区内,完成封闭式的工作,保持单班生产,而这种办法保持的产能也仅仅是15-20%。

而且,即使复工复产了,企业实际的物流供应问题无法很好地解决,工人进了工厂,发现零配件和库存很快会被消耗完。

所以,解决物流障碍、提升原材料供应恢复、清理库存或许才是目前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在复工复产中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回顾两年前,我们从武汉的复工复产节奏上可以看到,保物流是提升复工复产效率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从武汉的经验来看,在疫情爆发初期制定了保供应链和重点企业的计划和政策。从上图可以看到,当时武汉的标准是“中风险地区”,一二三类企业要复工复产,物流企业位于二类企业,武汉在1月23日封城后的一个半月左右就开始推进了复工复产。

当然,我们在上海的这些核心企业当中能够看到一丝产业企稳的迹象。但是根据目前疫情形式来看,头部企业虽然能够暂时地依赖已有资源以及体量优势抵御短期风险,而作为国内产业结构支柱的中小企业就没那么幸运了,尤其是产业链下游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大。据企查查显示,目前已有3350家化工企业处于注销、破产、拍卖等状态。今年因疫情反扑,多地封控继续,不少地区运输及生产受限,大量中小企业在“崩溃”边缘试探。

再来看看经济支柱之一的汽车产业,一辆汽车拥有2万多个零部件,大型汽车甚至会达到3-4万多个。任何一个零部件供应出现问题都会传导到整个产业链,引发全行业蝴蝶效应。上海以外的工厂,每月要向上海供应数百亿以上的汽车原材料、零配件和耗材,这些工厂来自几乎全国所有省份,如福建的电池、浙江的火花塞、山东的汽车轴承、江西的齿轮、河北的型材。上海复工复产以及物流产生的阻碍意味着这些供应商的减产、停产。

同时,上海以外的汽车制造企业,每月也要从上海采购数百亿的零配件,主要集中在发动机和其他关键零配件。物流不通,将会导致上海以外的车企零配件的短缺,从而影响整车生产。

此前,许多造车新势力以及相关零配件厂商也表示,现金流和产业风险抵御能力十分堪忧。

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超过八成的小型企业和三成的中型企业现金流无法维持3个月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企业复工复产物流和供应链方面存在问题。在企业员工的复工复产上也存在不少阻力。有部分行业人士表示目前上海的复工复产政策极为严苛,并且存在一定的缺陷。他表示,生产环节是环环相扣,物料跟不上,生产效率大大降低;员工进了工厂就不能回家,吃住都在工厂,导致家里饮食起居无法保障,员工复工复产的意愿度也就降低不少。另外,他还透露,政策对于企业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各个车间物理隔离,无接触工作,出了疫情企业负全责。同时,厂内员工必须一天两检测,早上抗原,下午核酸,核酸地点需自寻。

我们认为,90%的复工复产率是一个让人充满希望的数字。但是深入行业、企业、员工复工复产的实际情况来说,还有众多问题没有解决。“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只有当供应链、物流、各地区产业协同、员工善后等问题被逐个击破解决后,或许我们才能打赢这场产业“复兴”之战。

军工国防、装备制造背后的支撑——快速增长的工业母机产业

纵观世界形势,全球疫情跌宕蔓延,局部冲突持续,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这期间,每个国家的经济形势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负面影响。但数据显示,世界军费仍在大幅增加。经济压力和国防压力接踵而来,提升综合国力,加强国际竞争力迫在眉睫。而与这些息息相关的航空航天、军工用品、精密器械等装备制造业的背后都有一个相同的影子——工业母机。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脊梁,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决定着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工业母机是“生产设备的设备”,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智能的生产设备和零部件,如工业机器人、发动机、汽车、工程机械、工业基础件等。小到螺钉,大到飞机,所有工业生产都离不开工业母机。作为工业制造产业链最核心的环节,工业母机的技术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制造能力,甚至是国家之间的综合竞争力。机床作为工业母机,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

“工业母机不强,谈什么制造强国呢!”原机械部副部长沈烈初曾感慨。当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阶段,先进制造业逐步替代传统制造业,工业母机行业迎来加速发展。

从政策扶持来说,根据“十四五”规划,我国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高端数控机床等产业创新发展。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也对工业母机的发展表示大力支持。

2021年8月19日,国资委召开扩大会议,再次将工业母机的科技创新发展排在高端芯片、新能源汽车之前。

今年2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等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工业、服务业所得税减免力度,今年对中小微企业新购置价值500万元以上设备器具,折旧为3年的可一次性税前扣除,折旧为4年、5年、10年的可减半扣除;延长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政策。

对此,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孙恩祥表示,“此举对中小微企业加大设备采购力度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因此有望带动工业母机的市场需求增长。一方面,受益于制造业的逐步复苏拉动,工业母机行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利好工业母机行业景气度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我国工业母机行业企业整体来看大而不强,未来必将迎来高端化转型,同时产业集中度也会提升,行业中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会迎来更大发展机会。”

从市场需求层面来说,随着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以及精密模具、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由于其生产制造过程高度依赖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将成为工业母机行业新的增长点。

2020年疫情开始后,国内由于较好的疫情管控,实际上进一步成为全世界的制造业供应中心,伴随制造业订单向中国的定向聚集,中国制造业景气度持续改善。而国内存量机床数量巨大,存量更新以及新增升级需求(国产化、智能化,中高端化需求提升),国内工业母机行业景气度从2021年大幅提升,各类基础机床设备产销量大幅增长。

自2020年以来,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开始快速回升,目前仍然保持持续增长,在我国制造业稳步发展的背景下,机床行业将有一个很好的成长期。

在政策与市场的鼓励下,国内的机床企业开始快速崛起,上榜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的中小机床企业逐渐增加,成为攻关高端机床产品的中坚力量。

专精特新“小巨人”之一的广东普拉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应用性研发与前瞻性研发并重,为长期发展打下了稳固的根基。一方面,普拉迪的长行程动柱式加工中心在铝金属加工领域牢牢占据了绝对领先的优势,市场占有量为第一;同时,公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重型龙门加工中心,拓宽公司发展赛道,希望实现进口高端机床国产替代。

产业的突破不会一蹴而就,工业母机的突破需要研发体系、供应体系、政策支持、用户支持等多方面协同和支持。高端智能装备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我国数控机床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412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728亿元。中国高端机床行业国产化率提升空间巨大。中国工业母机正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快速前进。

疫情与制造业:共存之争?

4月中旬以来,上海疫情虽有所回落,并通报了复工复产白名单,但疫情影响仍在持续,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停摆状态。

近日,北京的确诊病例也在逐日递增,目前大部分企业已开始采取居家办公的形式。

珠三角、长三角等制造基地的疫情反复,更是让很多企业苦不堪言,生产制造和供应链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备受影响的制造业

自2020年以来,局部爆发的新冠疫情和清零政策正在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22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低于5.5%的全年目标增速。其中,第一季度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6.5%,以实体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对推动我国2022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制造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均超过10%,二者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大概有1.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明显高于其他工业门类。

随着疫情影响,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更加困难,尤其是长春、深圳、上海等地疫情接连爆发,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势头在3月份明显减弱。4月份数据虽未出炉,但多地受疫情冲击严重,制造业企业可能进一步遭到重创。

来看下广发证券跟踪的EPMI指数显示:

订货方面,4月份产品订货指数环比下降5.5%,这是继3月份下降9.8%之后的进一步下跌;

生产方面,4月份生产量指标环比下降5.1%,3月份则是环比下降9.0%。利润指数环比下降了4.8%,3月份则是环比下降10.5%;

新兴产业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景气度环比下降11.9%,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景气度环比下降9.4%,新兴产业高度集中于疫情严重的一线城市周边,产业链复杂,对上下游依赖程度高,容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新能源产业方面,如光伏、风电、储能等,环比降幅最小仅0.9%,这是稳增长政策发力的结果,海上风电基地、西北风光基地、分布式储能基地建设正值高峰期;

实际上,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gongkong®观点

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需求端)同比增长5%,是自2020年1季度疫情爆发以来的最低同比增速。其中OEM市场同比仅为2%,项目型市场同比增长达到8%。其中除了去年同期市场基数较高外,2月到3月突发的华南及华东的疫情,东南亚订单的外流,地缘政治扰动,全球通胀持续等诸多因素也同时进一步抑制市场的增幅。

虽然3月疫情导致上海地区防控形势严峻,但是4月可能才是整个华东制造业和工控自动化行业最难熬的时候。根据工控网市场研究中心数据,2021年中国华东地区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在全国占比为42%,远超过其他区域占比,且近几年占比仍在稳定上升。华东地区的制造业不仅仅是行业门类覆盖最广,产业链最全,龙头企业最多,同时也是重要的货物流转中心。大量的自动化企业,尤其是外资公司大量的工厂,物流中心乃至总部均布局在华东。疫情对华东地区的自动化企业影响不仅仅是开工难,产业链全面恢复乃至需求的全面恢复才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从数据上来看,4月份华东地区不论是新增订单,还是销售发货,同比预计均出现极大幅度的下滑,可能是近几年最大幅度的单月同比下滑,进而拖累全国工控市场4月份的市场。

从供应商角度来看,4月份的日系和台系自动化企业相对压力较大,外资公司普遍比本土一线品牌受负面影响更大。本土二三线品牌也是重灾区。

从行业上来看,OEM行业在4月份当月受负面影响相对项目型市场更大。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不仅仅是下游需求和生产,去年刚刚稳定的本土供应链体系也遭受巨大的冲击,不论是进口还是本地的零部件产业链,4月份也是极为惨淡。

二季度是华东制造业的重要时间段,也是工控企业的订单关键期。

从4月的疫情形势来看,5月份整个华东地区的复工复产压力仍然较大,虽然我们看到了部分地区已经公布了复工复产计划,但是在区域产业一体化的今天,整个产业链如果无法形成有效联动,“散点式”的复工复产对于行业需求拉动有多大,我们仍保持谨慎乐观态度。

如果疫情不能在5月中旬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生产不能有效恢复,预计2022年二季度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同比有较大可能性出现进一步放缓。

如何走向共存之路?

让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保证各行各业生产经营稳定,正成为越来越紧迫的问题。目前,海外绝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完成了与病毒的共存之路,参考他们的转变过程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与病毒共存”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没有疫苗,对疫情传播规律不了解,实施非常严格的限制措施;

第二阶段:疫苗开始大规模接种,封锁措施开始逐步取消,但并未完全放松,在这个阶段不同国家开始分化;

第三阶段:感染高峰期过后,各国进一步放松管控,欧美开始“躺平”,消极防控。亚洲国家相对谨慎,但也在逐步开始“躺平”。

总结下来,从全面管控到开放共存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两个基本相似的特征:

第一个是逐步取消封锁措施之后,随着消费回暖、复工复产、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大,疫情的影响逐渐削弱,GDP增速开始出现强劲的增长;

第二个是放松管控以后,面临着医疗资源挤兑问题,并且曾经封控越严格的地方后续放开的瞬时冲击越大。

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我们要“与病毒共存”的底线是不能发生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两年来中国采取了严格的封控措施,如果采用英、美等国的一步放开模式,难以承受那样巨大的瞬时冲击。但趋于平缓的开放政策,如日本的“疫情冲击-政策反馈”之路值得参考,即每一轮疫情有较明显冲击时,防疫政策相对收紧,但在疫情都趋缓时,防疫政策便再次放松。

那么,如果放开疫情防控,我们该做哪些准备?

宣传口径要调整。

逐渐扭转大家对病毒恐慌情绪,否则一旦放开,稍有症状大家都一窝蜂地去医院抢占医疗资源,很容易就造成医疗挤兑。

提高全民疫苗接种率。

尤其是年老人群的疫苗接种率。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疫苗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87%,但中国老年人疫苗接种率较低。

社会面管控逐步放开。

现在很多地方,仍执行着最严苛的防疫政策。可以变为限制一定人数以上的聚会、餐厅减少堂食等,使疫情蔓延的速度放缓,减少瞬时高峰严重程度。

研制国产口服特效药。

如果国产口服药研制成功并量产上市,轻症感染者居家自行服药即可能痊愈,便不再需要去医院,既降低了对医疗资源的占用,又减少了互相交叉传染的风险。

本文结合了大量业内资料、专家观点以及来自工控网市场研究团队的分享,探讨我们抗击新冠疫情政策和策略转变的可能性,只为给广大制造业企业判断宏观趋势提供参考。最后,期待疫情影响下的各行各业早日回到正轨,工控企业能在夏天到来之前,迎来自己的春天。